新年来了,新年热词当属“供给侧改革”。许多人都在解读、分析、猜测“供给侧改革”的主体内容。
有关人士发文猜度说,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度提及“农业供给侧改革”,可视为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底本,即将公布的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或以“农业供给侧改革”提纲挈领。
21世纪宏观研究院认为,从供给侧的角度出发,下阶段农产品价格改革遵循的路径是统筹运用“黄箱”政策和“绿箱”政策,着力去库存、降成本和补短板。其中,通过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提升农产品质量与品牌增值,将成为主要解决思路。
上述猜测令我振奋。这许多年来,我与中心团队给自己的重要使命,就是广泛的布道、实践,试图推动中国农业品牌战略的实施与深入。十多年如一日的坚持,看到了即将阳光灿烂的时候。
但我也担忧。近来,遇见一些地方农口部门的领导,他们告诉我,都在积极的迎接“农业供给侧改革”,并已经积极部署有关改革方案。如何针对眼前的问题,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如何找到一个正确而科学的战略,实现“农业供给侧改革”?接下来,会不会出现拔了茶树栽梨树,填了鱼塘种石榴等盲目的非市场行为?会不会将“农业供给侧改革”理解为依然是政府发动农民种什么的问题?
我认为,“农产品供给侧改革”的前提,是对目前存在问题的判断和解决方案的选择。
农产品生产结构的调整,不是盲目的调整产品结构,更重要的是根据消费市场中消费需求的变化,进行品质产品的生产。目前,中国农产品供给的现状是:安全性高、品质感强、特色显著的好产品少。一方面,低质低价的农产品堆积滞销;另一方面,高质特色产品遍寻不到,无法满足消费需求。
农业及其农产品资源利用,不仅仅是过去一味的工业化、规模化扩张,而是品质化、精致化的利用区域地理、品种等资源,更侧重于挖掘区域特色、文化资源及消费者心理资源,才能满足多元、个性、特色消费需求。
农产品价格改革的思路,不是降价,而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实现农产品的价值增值,创造农产品消费的价值感与溢价可能。如此,才能真正的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
这个时代,已经超越了低价值消费时代,正处于以多元消费、个性消费、象征消费为特质的时代。面对这一时代的战略选择,应当是深入实施中国农业品牌战略。
为什么要实施中国农业品牌战略,这个问题是我数年来一直在各种不同层级、不同对象的讲座、授课中都必须谈到的。我认为,深入实施中国农业品牌战略,让品牌战略成为中国农业的新常态,其价值所在非常显著。在这里,复述如下:
(一)农业品牌战略是产业战略,更是国家战略。
以农立国、品牌强国。农业是中国文化的渊源所在、农民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农村是中国人心之根本。品牌农业不仅可以解决农业产业的发展与竞争的战略问题,更能解决中国“三农”问题。解决了中国“三农”问题,让中国农民能够获得更好的收益、过着具有尊严与品质感的生活,便解决了中国发展的最大问题;以品牌农业进入国际市场竞争,不仅可以获得产品溢价销售,更能够同时实现附着在农产品上的中国文化输出与中国理念传播等多元效果。
(二)农业品牌战略是农业经济及区域经济战略,更是人类可持续性发展战略。
品牌农业以安全生产、安全消费为基础条件,以“三品一标”、环境生态友好、物种独特性保护、产品利益的差异化开发、文化价值的提炼与升华等为农产品品质管控、品牌价值发掘的基本要求,对农业产业的生态化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为其它产业的健康生态发展、人类的消费品质提升奠定了原生基础,其品牌理想更体现了人类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要求。
(三)农业品牌战略是农业现代化战略,更是全社会融合发展、跨界发展的新产业生态战略。
以品牌农业、品牌农产品为原点,可以形成基于独特文化与农产品的多次产业的互动、跨界、融合发展,形成良性的“接二连三跨四”新产业生态战略,形成1-4产业的联动发展与繁荣。
(四)农业品牌战略是农产品营销策略,更是中国乡村复兴与嬗变的有效武器。
乡村是城市的童年,实施品牌农业,挖掘中国“三农”的文脉价值,推动中国乡村复兴,让农业成为城市的有机构成部分,形成中国城市与乡村新型的友好互补关系,可解决中国乡村空心化、城市居民“解不了乡愁”等问题,提升城乡人民的生活品质。
(五)农业品牌战略,不仅仅是农产品供给策略调整,更是农业价值再造与提升战略。
农业品牌战略能够使中国农业以品牌为核心,在规模化、标准化、良种化、科技化等方面进行科学配置,创造优质高效农业,创造农业品牌经济与农业品牌价值。品牌价值的再造与提升,可以使得中国农产品在国际竞争舞台上在不增加成本甚至降低成本的前提下,从低质低价到优质更优价,破除目前中国农产品成本高、产品溢价低的困局。